清末中国自铸银币通称。在清朝,外国银币被称为外国货币,中国银币被称为银币(元)。
机器自铸新银币始于光绪八年(1882年),当时吉林机器局铸造了一两枚硬币。因为铸币数量少,在后世很少见。张之洞掌管广东,13年由广东造币厂成功铸造。每枚重7美元2美分,币面刻有龙形,这是杨龙的起源。
张之洞于是在武昌设银元局,投一两银元。之后各省纷纷效仿,纷纷打出准选角。宣彤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中央统一了铸币权,规定铸币单位为元,每元重7.2美分,定名为清银币。
辛亥革命爆发后,铸造的银币全部用作军饷。所以,清朝末代,只有各省铸造的银币,没有全国统一铸造的成色和重量的银币。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铸造的袁世凯头像银元和国民政府铸造的孙中山头像银元是流传最广的两种自铸银元。当时,白银和银元的平行货币体系仍然保持。直到1933年,银元才成为唯一的主要货币。1935年纸币政策实施,银元为主要货币的时代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