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刘黻(liú,fú)
刘黻(1217年-1275年),字声伯,号质翁,又号蒙川,乐清(今属浙江)人,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诗人。刘黻于淳祐十年(1250年)入太学,他曾因上书论丞相董槐之事而触怒权臣丁大全,被送往南安军安置。丁大全被贬后,刘黻被召回廷试,但又因对策触怒贾似道,再次受到压抑。
咸淳三年(1267年),刘黻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随后又升迁为刑部侍郎、朝奉郎、试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中书舍人、修玉牒、侍读等职。在任期间,他以忠义劲直、忧国忧民著称,多次上书直言进谏,为忠良伸张正义。然而,他的忠鲠之言并未被采纳,反而因此触怒了当时的宰相贾似道,遭到了压抑和排挤。
刘黻的诗歌作品现存近300首,其文风淳古淡泊,虽然受限于当时的风气,格律未纯,但因其人品高尚、神思独特而备受赞誉。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国家社稷的关切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沉痛悲凉。其中,《题江湖伟观》等作品更是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