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作者| 800不寂寞也不冷(孔王店:800不寂寞也不冷)。来源|孔子旧书网App动态。前段时间网格生活再一次被筛选,但……
作者| 800不寂寞也不冷(孔王店:800不寂寞也不冷)。来源|孔子旧书网App动态。前段时间网格生活再一次被筛选,但总觉得上学的时间太长,再次说明…
作者| 800不寂寞也不冷(孔王店:800不寂寞也不冷)。
来源|孔子旧书网App动态。
前段时间网格生活再一次被筛选,但总觉得上学的时间太长,再次说明人类是早产儿,导致教育成本和成本过高。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用了我们十五年的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书本互动。我没有想过十五年要读多少书,因为这些书几乎都消失了。课本大概会占一半以上。
早年把所有的课本、作业、试卷打包在一个整麻袋里,78元卖掉,去新华书店,78元原价买了一本《周恩来画传》精装版。一麻袋课本换成了心爱的读物,我的知识浓缩成了对偶像的热爱。后来初高中辅导书和大学课本也是这样处理的。不同的是,我没有换成新书,而是换成了美味的饭菜。
人,越老越现实。
与古籍有很多接触。看完或者修完之后,总会有一些小美好的东西烙上,比如眉毛和印章,还有书里的夹带。我多次从一些页面上找到大米或谷壳,当时我立刻明白了一个词:种田和读书。试想,排除偷书的可能,一本书不可能藏在麦堆里。只有拿着锄头打禾穗的学者,才会不经意间把那粒米带进书页。
古人以“躬身西山,知其理”的态度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晋代著名学者陶渊明,是一个种瓜种菜种花酿酒的时髦大叔。写诗和文章只是他农闲时的副业。要爱山中幽静的,他堪比今天的黎姿、齐,是晋代第一网红。
书中的笔记或眉毛大多很有趣,有些比书本身的内容更好。上学的时候,我就被灌输了一种思想:没有笔墨就不读书。所以看书的时候还是要随身带着笔,以便随时取用。
听说在美国学校,学生不能在课本上做笔记,只能在笔记本上做。这是为了保护课本,留给下一个学生,提高课本的重复利用率。通过减少印刷,树木被砍伐,森林被保护。不知道在线教育发展迅速的中国,在教科书的再利用方面有没有新的进展。说到个人阅读,比如电子阅读,有一个功能:标记,即对喜欢的句子或表达进行标记或批注。这是人性化的设计。
我想古人读书的时候,拿起笔,蘸着墨水,在书的头上写了几句“赞”。穿越时空,这本书传到了我手里。看完这个评论,想和素未谋面的古人一起赞一下妙语。这种读书的乐趣,就是读书的本质。收藏也是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