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鄂伦春族人口为9168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逊克、爱辉、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其祖先也是“室韦”,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
鄂伦春族什么时候禁猎
1996年1月23日,鄂伦春自治旗在全旗境内实施“禁猎”,鄂伦春族猎民为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大兴安岭的生态平衡,怀着对大森林的无限眷恋和对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告别了传统的狩猎业,放下猎枪,开始谋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什么时候下山
鄂伦春族下山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沙俄殖民者入侵中国东北地区,迫使鄂伦春人南迁至大兴安岭以南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政府决定在鄂伦春族聚居区实施禁猎政策。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鄂伦春族逐渐从山上迁移下来,融入了现代文明生活。
鄂伦春族民间习俗大盘点
服饰:鄂伦春族的服饰以狍皮为主,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此外,鄂伦春族妇女还会在皮袍的边沿绣上各种花纹,既美观又实用。
饮食:鄂伦春族的食物来源广泛,食用各种野兽、飞禽和鱼类。其中,狍肉是最常见的食物,狩猎归来时,人们会互相分食猎物。此外,鄂伦春族还有饮酒的习惯,其中马奶酒是最常见的品种。
居住:鄂伦春族居住在“斜人柱”式的帐篷中,这是一种简便、灵活的居住方式,适合游猎生活。帐篷由几十根树杆搭成骨架,上盖狍皮或鹿皮。为了保暖,人们还会在帐篷外围上挡风御寒的围子。
交通:鄂伦春族善于骑马和狗拉雪橇,这是他们狩猎和迁移时的主要交通工具。他们还驯养了猎鹰,用于捕猎鸟类和小型动物。
婚恋:鄂伦春族的婚恋习俗独特,由于四处游猎,青年男女见面机会很少,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后,要向部落头人、佐领禀报,获得认可后才可结婚。婚礼时,新娘要穿着精美的狍皮衣裳,戴着各种饰品,与新郎拜火神、拜月神等仪式后入洞房。
节庆:鄂伦春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的赛船节、中秋节的“兽王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马、射箭等庆祝活动。